护理本科《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护理本科《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 嘉应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一篇 运动系统
实验一 骨 【实验目的】 1.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2.掌握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构造(骨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的血管和神经。 3.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肋和胸骨)和体表标志;掌握椎骨一般形态的共同特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包括骶骨和尾骨);掌握胸骨的分部、一般形态、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肋的一般形态。了解特殊肋的特征。 . 4.掌握颅的组成及体表标志,各分离颅骨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形态特点。掌握颅底内外面的形态结构:重点是与血管、神经有关的重要孔裂的名称、位置。掌握眶、骨性鼻腔的构成及交通、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了解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了解新生儿颅的特点。 5.掌握四肢骨的组成和体表标志。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各骨间的位置关系,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及手骨的主要形态特点,腕骨的排列顺序。 6.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各骨间的位置关系。掌握髋骨的组成以及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的形态特点,跗骨的排列位置。 【实验材料】 1.标本①骨学总论标本:骨架、各种类型骨标本(长骨、短骨和颅盖骨)的断面标本、新鲜骨、煅烧骨和脱钙骨;②躯干骨:椎骨、胸骨、肋骨;③颅骨:分离颅骨、颅盖、颅底、颅骨正中矢状断、胎儿颅骨;④上肢骨: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及手骨;⑤下肢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2.挂图及多媒体。 【实验步骤】 骨学总论 1.骨的分类: (1)按部位分类:颅骨、躯干骨、附肢骨。 (2)按形态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含气骨)。 **长骨:可分一体(骨干)两端(骺、关节面),其内有空腔(骨髓腔)。 2.骨的构造: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及其分布、骨膜、骨髓(红、黄骨髓)。 **红骨髓。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躯干骨 1.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2.肋可分为真肋(1~7对)、假肋(8~10对)、浮肋(11~12对)。 肋头、肋结节、肋沟。 3.胸骨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胸骨角、颈静脉切迹。 **胸骨角平面: (1)向外平对第二对肋软骨; (2)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3)气管的分叉处; (4)上、下纵隔的分界处; (5)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的交界处; (6)主动脉弓与胸主动脉的交界处; (7)胸导管的左转处; (8)脊神经T2的分布区域。 颅骨 1.组成 (1)脑颅骨: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1块、筛骨l块,共8块。 (2)面颅骨:鼻骨2块、泪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2块、犁骨1块、下颌骨1块、舌骨l块,共15块。 2.颅的整体观 (1)颅的顶面观; (2)颅底的内面观:颅前、中、后窝。 1)颅前窝:鸡冠、筛板、筛孔。 2)颅中窝:视神经管、前/后床突、鞍结节、鞍背、颈动脉沟、垂体窝、三叉神经切迹、破裂孔、圆孔、卵圆孔、棘孔。**蝶鞍。 3)颅后窝:枕骨大孔、内耳门、鼓室盖、颈静脉孔、乙状窦沟、斜坡。 (3)颅底外面观:关节结节、下颌窝、颈动脉管外、乳突、茎突、茎乳孔、腭大孔、鼻后孔。 (4)颅的侧面观:颞窝、颞下窝、翼腭窝。 1)翼点: 2)翼腭窝的交通: ①向前经眶下裂通眶; ②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经翼管通颅底外面; ③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④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 ⑤向下经翼腭管、腭大孔通口腔。 (5)颅的前面观:眶、骨性鼻腔、骨性口腔。 1)眶的交通: ①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②向后经视神经管和眶上裂通颅中窝; ③向前下经眶下管和眶下孔通外界; ④向后下经眶下裂通颞下窝和翼腭窝。 2)骨性鼻腔(: 骨鼻中隔;鼻孔:梨状孔、鼻后孔;鼻甲和鼻道(上、中、下)。 3)鼻旁窦及其开:额窦(中鼻道)、上颌窦(中鼻道)、筛窦(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蝶筛隐窝)。 4)骨性鼻腔的交通: ①向前经梨状孔通外界; ②向后经鼻后孔通咽; ③向上经筛孔通颅前窝,经鼻泪管通眶; ④向下经切牙孔通口腔; ⑤与四种鼻旁窦相交通。 3.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变化。**颅囟: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乳突囟。 附肢骨 1.上肢骨: (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肩胛骨:两面(前、后面)、三缘(上缘、内侧、外侧缘)、三角(上角、下角、外侧角)、肩胛冈、肩峰、喙突、盂上/下结节、关节盂、肩胛下窝、冈上窝、冈下窝。 (2)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腕骨、掌骨、指骨)。 **肱骨:肱骨头、解剖颈、外科颈、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三角肌粗隆、桡/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内/外上髁、桡窝、冠突窝、鹰嘴窝。 2.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髂骨、耻骨、坐骨)。 **髋骨:髂骨:髂嵴(T4棘突),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髂窝、弓状线、耳状面。 耻骨:耻骨体,耻骨联合面,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 ’ 坐骨:坐骨体,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坐骨支,闭孔,髋臼。 (2)自由下肢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跗、跖、趾骨)。 **股骨: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头凹、大/小转子、转子间嵴/线、粗线、臀肌粗隆、内/外侧髁、髁间窝、内/外上髁、收肌结节。 【思考与讨论】 1.全身的骨按形态可分四类,举例说明各类骨的形态特点。 2.颅底的内/外侧面观,颅的前/侧面观。 3.骨性鼻腔外侧壁的主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实验二 骨 连 结 【实验目的】 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掌握关节的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滑膜襞、滑液囊、韧带、关节唇、关节盘),关节的分类和关节的运动。 2.掌握脊柱的组成和分部。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的位置,椎间关节的构成。了解寰枕、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掌握脊柱的四个生理 弯曲和脊柱的运动。 3.掌握肋与胸椎的连结和运动。了解肋与肋软骨和胸骨的连结概况。掌握胸廓的构成 (胸椎、肋和胸骨)、形态、整体观和运动。 4.了解颅骨的连结形式。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运动。 5.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了解掌指关节、手指骨间关节的运动。 6.掌握骨盆的组成及一些重要的解剖标志,了解骨盆的性差、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了解跗骨间关节的运动和足弓的形态结构。 【实验材料】 . · 1.躯干骨的连结标本骨架、椎体间连结、椎弓问连结、寰枕关节、寰枢关节、胸前壁及胸肋关节、肋头及肋横突关节。 2.颅的连结标本颅缝、颞下颌关节。 3.上肢骨的连结标本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和手的连结。 4.下肢骨的连结标本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和足的连结。 【实验步骤】 . 骨连结总论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根据连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1.直接连结: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又称关节。 (1)关节的结构 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2)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 **韧带包括囊外韧带、囊内韧带(髋关节中的股骨头韧带,膝关节中的前、后交叉韧带) **关节盘:出现在胸锁关节、桡腕关节、颞下颌关节 (2)关节的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旋前旋后)、环转运动。 (3)关节的分类:单关节(肩关节)复关节(肘关节)、联合关节(颞下颌关节)、微动关节(关节突关节)。 . 躯干骨的连结 1. 椎骨的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相邻的椎体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连结。 **椎间盘:髓核、纤维环。 . (2)椎弓间的连结:椎弓间的连结包括韧带和关节突关节,其中韧带包括黄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3)脊柱: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2.肋的连结 (1)肋与椎骨的连结::包括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2)肋与胸骨的连结:胸肋关节(第2~7肋软骨)。 3.胸廓 (1)胸廓的组成:l2个胸椎、l2对肋、胸骨。 (2)胸廓上口:第一胸椎体、第一对肋、胸骨柄的上缘。 (3)胸廓下口:第l2胸椎体、第11和12对肋、肋弓、剑突。 附肢骨的连结 1.上肢骨的连结: (1)上肢带骨的连结: 肩关节组成:肱骨头、肩胛骨的关节盂。 特点:“头大、盂小”,并有盂唇;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下壁无韧带和肌腱加强,最为薄弱,易形成脱臼;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 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可作各种运动 (2)自由上肢骨的连结:肘关节、桡腕关节。 肘关节组成:肱骨下端、桡骨和尺骨的上端组成,为复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骨滑车、尺骨滑车切迹)、肱桡关节(肱骨小头、桡骨头关节凹)、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尺骨的桡切迹)。 特点:三关节共囊,关节囊前后壁薄弱,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桡骨环状韧带。 运动:屈伸、旋前旋后。 桡腕关节组成:桡骨腕关节面、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舟骨、月骨、三角骨。 特点:关节囊薄而松弛。 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各种运动。 2.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骨的连结:骨盆与髋关节。 骨盆组成:骶骨、尾骨、髋骨借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连结而成。 小骨盆上口: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围成的界线。 小骨盆下口: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 骨盆的性别差异: 大/IJ,骨盆、坐骨大/小孔、骨盆人/出口、盆腔、耻骨弓、耻骨下角。 髋关节组成:髋臼、股骨头。 特点:“头小、臼深”,并有髋臼唇;关节囊紧张、坚韧,其后下方较薄弱;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 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各种运动,但运动幅度小。 (2)自由下肢骨的连结:膝关节、距小腿关节。 膝关节组成:股骨的内、外侧髁,胫骨的内、外侧髁、髌骨。 特点:关节囊宽阔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前:股四头肌腱、髌骨、髌韧带; 内外侧:胫、腓侧副韧带;后:胭斜韧带;囊内:前、后交叉韧带); 内侧、外侧半月板(“内大C、外小0”);滑膜襞:翼状襞,滑膜囊:髌上囊。 运动(包括运动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屈伸、半屈曲位时的旋内旋外。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组成:胫、腓骨的下端,距骨。 特点: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 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屈(跖屈)伸(背屈)、内翻外翻。 颅的连结 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特点:关节囊松弛,前部薄弱,外侧有外侧韧带加强;关节腔内因有关节盘而分成上、下两部分。 运动(包括运动的形式、肌肉、神经支配):属联合关节,可作张口(下降下颌骨)与闭口(上提下颌骨:咬肌、颞肌、翼内肌)、前伸 (翼外肌)与后退(颞肌的后部纤维)、侧方运动(一侧的翼外肌)。 咀嚼肌由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支配。 【思考与讨论】 1.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运动(相关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 2.骨盆的界线。坐骨大孔、坐骨小孔的构成。 3.椎骨的特点,椎骨间连结的结构名称、作用;参与构成椎管的韧带有哪些?
实验三 骨骼肌 【实验目的】 1.了解骨骼肌的构成、形态和起止,肌群的配布。掌握肌的辅助装置。 2.掌握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背部筋膜的配布。 3.了解胸部肌的名称、位置和层次。掌握胸大肌和前锯肌的位置和功能,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功能,膈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和穿行结构。 4.掌握腹肌的名称、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功能,掌握腹直肌鞘、腹白线、腹股沟韧带、海氏三角的位置和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和内容物以及管的四个壁和两个开口(皮下环和腹环)。 5.了解颈肌的名称、位置和层次。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和一般功能。了解斜角肌的位置,掌握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通过结构。 6.了解面肌的名称、位置和一般功能。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7.了解上肢肌的配布和分群。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冈上/下肌、大/小圆肌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前臂前群和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层次。了解手肌的名称、分群、位置。了解上肢的局部记载以及肩袖的概念。 8.了解下肢肌的分群与配布。掌握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内收肌群、小腿肌群的位置和作用。了解下肢的局部记载。 【实验材料】 1.躯干肌整体标本(示颈肌、胸肌、背肌、膈、腹肌)。 2.上肢肌整体标本(示上肢带肌、自由上肢肌和手肌)、手的腱鞘标本。 3.下肢肌整体标本(示下肢带肌、自由下肢肌和手肌)、足的腱鞘标本。 4.骨盆部肌肉标本。 5.头肌整体标本(示面肌、咀嚼肌)。 6.全身骨骼肌塑化和甘油标本。 【实验步骤】 骨骼肌总论 1.肌的构造和形态。 **肌的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随意肌)。 **骨骼肌的分类:长肌(竖脊肌)、短肌(肋间内肌)、阔肌(腹内斜肌)、轮匝肌(眼)。 **骨骼肌的构造:肌腹、肌腱(腱膜)。 2.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 **筋膜:浅筋膜(皮下筋膜)、深筋膜(固有筋膜:肌间隔,血管神经鞘)。 **腱鞘:由纤维层(腱纤维鞘)、滑膜层(腱滑膜鞘:脏层、壁层,滑膜腔,腱系膜)躯干肌(背、颈、胸、膈、腹肌) 1.背肌浅群(斜方肌、背阔肌)、深群(竖脊肌、胸腰筋膜)。 2.颈肌颈浅肌群(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肌群(二腹肌等)、舌骨下肌群(肩胛舌骨肌等)、颈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 。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裂隙,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3.胸肌:胸上肢肌(胸大、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内、外肌)。 4.膈中心腱。 **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T12,主动脉、胸导管)、食管裂孑L(T10,食管、迷走神经)、腔静脉孔(T8,下腔静脉)。 5.腹肌 前外侧群(腹直肌、腹外/内斜肌、腹横肌)、后群(腰方肌)。 (1)腹股沟韧带: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2)腔隙韧带(陷窝韧带)与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内侧端腱纤维止于耻骨梳形成。 (3)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肌纤维形成,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 (4)提睾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肌纤维形成,伴精索进入阴囊。 (5)腹直肌鞘:前层:腹外、内(前层)斜肌腱膜。 后层:腹内斜肌(后层)、腹横肌腱膜,弓状线。 (6)白线:脐环。 (7)腹股沟管: 1)两口:深环(腹环,腹横筋膜)、浅环(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 2)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3)通过腹股沟管的结构:男:精索;女:子宫圆韧带; 4)与腹股沟管相关的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5)相关疾病: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 (8)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腹股沟韧带(上)、腹直肌外侧缘(内侧)、腹壁下动脉(外侧)。 6.起止点与呼吸有关的骨骼肌: 吸气:(前、中、后斜角肌、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膈)。 呼气:(肋间内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头肌(面肌、咀嚼肌) 1.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2.表情肌(面肌)。 上肢肌 1.上肢带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2.臂肌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肱三头肌。 3.前臂肌前群:肱桡肌等——屈肘、屈腕、屈指、旋前。 后群:桡侧腕长伸肌等——伸肘、伸腕、伸指、旋后。 4.与肩关节运动有关的骨骼肌 屈:胸大肌、肱二头肌、喙肱肌。 伸:背阔肌。 内收:背阔肌、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 外展:三角肌、冈上肌。 旋内:背阔肌、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旋外:冈下肌、小圆肌。 下肢肌 1.髋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后群:臀大/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上/下孔肌、股方肌。 2.大腿肌: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 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 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 **股三角:腹股沟韧带、缝匠肌的内侧缘、长收肌的内侧缘。 3.小腿肌:前群:胫骨前肌、躅长伸肌、趾长伸肌。 外侧群:腓骨长、短肌。 后群:浅层:小腿三头肌;深层: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蹲长屈肌。 4.与髋关节运动有关的骨骼肌 屈:髂腰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直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内收:耻骨肌等大腿内侧肌群。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 旋内:臀中、小肌的前部肌束。 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小肌的后部肌束、梨状肌、耻骨肌等大腿内侧肌群。 5.与膝关节运动有关的骨骼肌 屈: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三头肌、股薄肌。 伸:股四头肌。 旋内:半腱肌、半膜肌、肌薄肌。 旋外:股二头肌。 6.与踝关节(距小腿关节)运动有关的骨骼肌 背屈(伸):胫骨前肌、坶长伸肌、趾长伸肌(腓深神经)。 跖屈(屈):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蹰长屈肌(胫神经)。 足内翻:胫骨前肌(腓深神经)、胫骨后肌(胫神经)。 足外翻:腓骨长/短肌(腓浅神经)、第三腓骨肌(腓深神经)。 【思考与讨论】 1.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及其结构。 2.主要的呼吸肌及其作用。 3.咀嚼肌及其作用。 4.与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运动有关的骨骼肌及其神经支配。
第二篇 内 脏 学 实验一 消化系统 【实验目的】 1.了解内脏的一般结构。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了解唇、颊和腭的形态。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掌握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周组织的构成。掌握舌的形态和黏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口腔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3.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了解咽淋巴环的位置。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掌握食管的狭窄处,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胃的形态、位置、主要毗邻。了解胃壁的构造。掌握小肠的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 4.掌握空肠、回肠的位置和形态。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学特点。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掌握肛管的形态、肛门括约肌的配布及作用。 5.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了解肝的分叶与肝段概念。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及开口部位。掌握胆汁的排出径路。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 6.掌握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掌握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官,了解腹膜被覆脏器不同情况的临床意义。 7.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大网膜和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掌握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韧带:了解韧带的构成;了解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脾的韧带的名称和位置。掌握腹膜腔的分区。了解十二指肠空肠隐窝、盲肠后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标本①整尸(打开腹前壁,示腹膜);②头颈正中矢状断面;③骨盆正中矢状断面标本;④离体标本:牙、舌、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回盲部、结肠和直肠;⑤离体标本:肝、胆、胰和十二指肠标本(示输胆管道)。 2.食管、胃、小肠和大肠X线片。 3.腹膜模型:正中矢状断面和水平断面。 4.腹膜幻灯片。 5.挂图及多媒体。 【实验步骤】 内脏学总论 1.内脏的一般结构。 (1)中空性器官:结构分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2)实质性器官:门。 2.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1)胸部的标志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等。 (2)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四分法,三部九分法。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十二指肠。 1.消化管。 (1)口腔: 1)口腔的构成和分部:El腔前庭、固有口腔。 2)i=1腔的形态结构:口唇、颊、腭、舌、牙、唾液腺。 **咽峡(口咽峡):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为口腔和咽的分界。 **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味蕾)。 **颏舌肌及运动。 **牙及牙式:恒牙与乳牙(;牙冠、牙颈、牙根;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龈、牙槽骨、牙髓。 **大唾液腺排泄管的开口:腮腺(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舌下阜)、舌下腺(舌下阜及舌下襞)。 (2)咽: 1)咽的位置和形态: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的下缘。分鼻部、口部、喉部。 2)咽的分部和交通: 鼻部(鼻咽):咽鼓管咽El、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扁桃体。 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 口部(1:1咽):腭扁桃体、扁桃体窝、咽淋巴环。 喉部(喉咽):梨状隐窝。 (3)食管:分颈、胸、腹部。食管的三个狭窄: 1)起始处(距中切牙l5cm)。 2)与左主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3)穿膈肌处(距中切牙40cm)。 (4)胃: 1)胃的形态和分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幽门管)、胃贲门/幽门、胃大/小弯、角切迹、胃窦。 2)胃的位置和毗邻。 (5)小肠: 1)十二指肠:分上部(f--指肠球)、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内侧面上的一纵行皱襞(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突起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 2)空肠和回肠。 (6)大肠:大肠的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1)盲肠和阑尾: **回百瓣。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肠左/右曲。 3)直肠:其矢状面上的两个弯曲:骶曲、会阴曲;直肠横襞。 4)肛管: **齿状线:肛柱的下缘和肛瓣的边缘共同围成的锯齿状的环行线,为内痔与外痔、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 **白线:痔环(肛梳)下缘的一环行线,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肛梳。 2.消化腺 (1)肝: 1)肝的形态和分叶。 ①膈面:以镰状韧带分肝右叶和左叶。 ②脏面:以右侧纵沟(腔静脉沟和胆囊窝)、横沟(肝门)、左侧横沟(静脉韧带裂、肝圆韧带裂)分肝右叶、左叶、尾状叶、方叶。 2)肝的位置和毗邻。 3)肝内管道及肝段。 (2)肝外胆道: 1)胆囊。 ①分部:胆囊底、体、颈。 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肋弓的交界处。 ③胆囊三角。 2)输胆管道及胆汁的排泄途径: *表示未进食 (3)胰:位置及分部(胰头、胰颈、胰体、胰尾)。 **钩突,胰管、副胰管;十二指肠大/小乳头。 腹膜 壁腹膜、脏腹膜、腹膜腔 1.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腹膜内位、间位、外位器官。 2.腹膜形成的结构 (1)网膜: 1)大网膜:胃结肠韧带。 2)小网膜: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胆总管)。 3)网膜囊。 (2)系膜:小肠系膜、阑尾系膜(阑尾动脉)、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小肠系膜根。 (3)韧带: 1)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等。 2)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膈韧带。 (4)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腹膜腔的最低点)。 (5)腹膜腔的分区:结肠上/下区。 【思考与讨论】 1.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其导管的开口位置。 2.咽峡、咽的分部及其交通。 3.食管的生理狭窄及其定位。 4.胃的形态、分部以及营养胃的动脉及其来源。 5.直肠的生理弯曲和动脉分支分布。 6.肝的脏面的形态结构。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排泄途径。 7.腹膜形成物。与胃、结肠相关的韧带。 实验二 呼吸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了解各窦的形态特点。 2.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掌握喉软骨的名称和彼此的位置关系。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喉肌的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了解活体上用间接喉镜检查所见的结构。 3.掌握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了解肺段的概念。 5.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掌握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6.掌握纵隔的位置、分部并了解其组成器官。 【实验材料】 1.标本鼻腔外侧壁、咽侧面观、喉软骨、喉的连接、喉腔侧面观和后面观、肺、胸腔前面观。 2.挂图及多媒体头颈部矢状面、气管主支气管前面观、胸膜和肺体表投影、纵隔侧面观。 【实验步骤】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以喉为界分上、下呼吸道。 呼吸道 1.鼻 (1)外鼻。 (2)鼻腔:鼻前庭、固有鼻腔;嗅区。 (3)鼻旁窦(额、筛、蝶、上颌窦)的开口。 2.咽 3.喉 **喉的软骨:甲状、会厌、环状、杓状软骨。 **喉的连结:环杓关节、环甲关节、弹性圆锥(环甲膜)、方形膜、甲状舌骨膜。 喉肌:开大声门的肌:环杓后肌;缩小声门的肌:环杓侧肌、杓横肌、杓斜肌。 紧张声带的肌:环甲肌; 松弛声带的肌:声带肌(Ep杓肌上部肌纤维)。 **喉腔:以前庭襞、声襞分喉腔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及喉室、声门下腔。 4.气管和主支气管 (1)气管。 (2)主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肺 1.肺的位置和形态“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裂”。 2.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胸膜 1.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密闭的胸膜腔。 2.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顶、肋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 3.胸膜隐窝肋膈隐窝。 4.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下界。 纵隔 上纵隔:胸腺、头臂V、上腔V、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N、迷走N、食管、气管、胸导管、淋巴结等。 胸骨角平面 前纵隔:结缔组织、淋巴结。 中纵隔:心包、心、出人心的大血管根部。 下纵隔 后纵隔:胸主A、奇V、半奇V、副半奇V、食管、主支气管、迷走 N、胸交感干、胸导管、淋巴结。 【思考与讨论】 1.喉软骨的名称和位置,喉腔的分部和交通。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胸膜腔的构成,壁胸膜分部。肋膈隐窝及其临床意义。 3.试述肺根内的主要结构。 实验三泌尿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2.掌握肾的形态、位置、主要毗邻和肉眼所见的构造。掌握肾的被膜及固定装置。了解肾段的概念。 3.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及其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掌握输尿管的狭窄部位,了解其临床意义。 4.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掌握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位置、开口部位。 【实验材料】 1.标本④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标本;②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标本;③肾冠状断面;④腹后壁示肾在腹腔中的位置;⑤膀胱内面观示膀胱的黏膜及膀胱三角。 2.挂图及多媒体。 【实验步骤】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 (1)肾的形态: **肾门:内侧缘凹陷,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等结构出入。 **肾蒂:从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到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2)肾的位置: 1)左肾上端平对第l2胸椎上缘,下端平对第3腰椎上缘。 2)右肾上端平对第12胸椎下缘,下端平对第3腰椎下缘。 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为肾区。 (3)肾的被膜: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4)肾的结构: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肾髓质两部分。 肾的冠状断面上可见:‘肾皮质、髓质、肾窦、肾柱、肾锥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3.输尿管 (1)输尿管分三个部分:腹段、盆段(-9输精管、子宫动脉的关系)、壁内段。 (2)输尿管的三个狭窄:①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②跨越小骨盆的入El(髂血管)处;③斜穿膀胱壁处。 4.膀胱 (1)膀胱的形态:膀胱尖、底、体、颈、尿道内口、输尿管间襞。 (2)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侧面上,左、右输尿管El与尿道内口间的三角形区域,无黏膜皱襞,为膀胱肿瘤和结石的好发部位。 (3)膀胱的位置和毗邻:成人的膀胱位于盆腔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膀胱的后方男性有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女性有子宫和阴道;膀胱的下方男性邻接前列腺;女性邻接尿生殖膈。 5.尿道 (1)女性尿道:宽、短、直。(2)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思考与讨论】 1.绘图指示肾的冠状面结构。 2.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 3.膀胱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四男性生殖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男性生殖系的分部及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2.掌握睾丸、附睾的形态和位置。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分部和特点。射精管的合成和开El。掌握精索的组成、位置及被膜。 3.掌握精囊腺的形态、位置。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 4.了解阴囊的形态、构造。了解睾丸的被膜(掌握睾丸固有鞘膜和鞘膜腔)。掌握阴茎的分部及其构成。掌握阴茎包皮和包皮系带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并了解它们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标本①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标本;②男性盆腔正中矢状断面;③前列腺整体观、横断面、矢状断面;④睾丸整体观、矢状断面;⑤阴茎矢状断面。 2.挂图及多媒体。 【实验步骤】 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能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睾丸小叶、精曲小管、精直小管等。睾丸被膜。 2.输精管分部睾丸部、精索部(男性结扎)、腹股沟部、盆部(输精管壶腹)。 3.精索:为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部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等,其表面有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4.前列腺前列腺底、体、尖,前列腺沟;并分前、中、后和两个侧叶。 5.阴茎: 阴茎海绵体、尿道海绵体。 6.男性尿道 (1)分部:前列腺部、膜部(后尿道)、海绵体部(前尿道)。 (2)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 (3)三个膨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4)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7.精子的排出途径: 【思考与讨论】 1.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 2.输精管的分部及意义。 3.精索的被膜及分部。 实验五女性生殖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女性生殖系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2.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 3.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主要毗邻和固定装置。 4.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及阴道穹的构成及毗邻,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和开El。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掌握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 5.掌握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并了解其一般位置。 6.掌握会阴的境界和组成。了解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的位置,掌握尿生殖膈和盆膈的构成及通过物,了解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和作用。了解坐骨肛门窝的位置。 【实验材料】 1.标本①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离体标本;②女性盆腔正中矢状断面;③女性盆腔横断面;④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子宫韧带的离体标本;⑤女性会阴离体标本;⑥女性乳房整体标本、矢状断面。 2.挂图及多媒体。 【实验步骤】 1.卵巢是产生卵子,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部位。位于小骨盆侧壁、髂总动脉的分叉处,包被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层内。 卵巢的固定装置:卵巢悬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卵巢子宫索)。 2.输卵管 (1)四部:子宫部、输卵管峡(结扎)、输卵管壶腹(受精)、输卵管漏斗。 (2)两口:输卵管子宫口、腹腔口(输卵管伞)。 (3)子宫附件:卵巢、输卵管。 3.子宫 (1)子宫的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阴道部);子宫腔与子宫颈管。 (2)子宫的正常位置:“前倾前屈”。 (3)子宫的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盆底肌等。 4.阴道阴道穹(阴道后穹窿)。 5.会阴 (1)狭义会阴:临床上将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称为会阴。 (2)广义会阴: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通常以两侧坐骨结节的连线,将会阴分成前方的尿生殖三角和后方的肛门三角。 (3)肛门三角肌和盆膈、尿生殖三角肌和尿生殖膈。 (4)坐骨直肠窝。 , 6.乳房乳房小叶、乳房悬韧带。 【思考与讨论】 1.子宫的位置及毗邻,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结构。 2.输卵管的分部。 3.卵巢的固定装置。
第三篇 脉管系统及感受器 实验一 脉管系统总论及心 【实验目的】 1.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2.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掌握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了解血管吻合、侧支循环、微循环的概念。 3.掌握心的位置和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4.了解心的构造。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5.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较大的分支和分布;心大、心中、心小静脉的行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lZl。 6.掌握心包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的体表投影。 7.了解心瓣膜的体表投影、听诊部位。 【实验材料】 1.标本心、右心室、心肌、心的血管、心包。 2.挂图及多媒体心的位置、血液循环图、心传导系图、心体表投影图。 【实验步骤】 脉管系统是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心血管系统概述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动脉:为输送血液出心室的管道,分大、中、小、微动脉。管壁厚,管腔小。 (3)静脉:为输送血液回心房的管道,分微、小、中、大静脉。管壁薄,管腔大,数量多。 (4)毛细血管:为物质交换的场所,连于动、静脉之间,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围成。 2.血液循环 (1)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一主动肠,-一各级动脉—一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一右心房。 (2)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一肺动脉干—一各级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各级肺静脉—一肺静脉—一左心房。 3.血管的吻合和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 心 1.心的位置 中纵隔内,2/3在左侧,l/3在右侧;心裸区。 心的外形为一尖朝向前下方的圆锥体,有“一尖、一底、两面、三沟”。 3.心的各腔 (1)右心房:右心耳、梳状肌、房间隔、卵圆窝、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2)右心室:右房室口、三尖瓣、室上嵴、肺动脉圆锥、肺动脉口、肺动脉瓣;肉柱、隔缘肉柱、乳头肌、腱索。 (3)左心房:左心耳、肺静脉口。 (4)左心室:左房室口、二尖瓣、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主动脉窦。 **心腔内防止血液逆流的装置:瓣膜、乳头肌一腱索、心传导系。 4.心的构造 (1)心壁是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2)心骨骼:纤维环、左纤维三角、右纤维三角(中心纤维体)。 (3)房间隔与室间隔:室间隔的肌部、膜部、房室间隔。 5.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起搏点)—一结间束(心房肌收缩)—,房室结—一房室束—一左、右脚(束支)—一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收缩)。 6.心的血管 (1)动脉: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 1)左冠状动脉的分布: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一部分(前降支)、室间隔前2/3(前室间支),左心室侧壁及后壁一部分,窦房结、房室束等。 2)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后室间支)、左心室后壁(左室后支)、窦房结(窦房结支)、房室结(房室结支)等。 3)心膈面上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有三种类型:右优势型(71.35%)、均衡型、左优势型。 (2)静脉:冠状窦、心大、心中、心小静脉等。 (3)冠脉循环:左心室—一升主动脉—一主动脉左、右窦—一左、右冠状动脉—一各级动脉分支—一心肌毛细血管—,各级静且永—一心大、中、小静脉—一冠状窦—一右心房。 7.心包:由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构成,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层、壁层,脏、壁两层心包相互移行,形成心包腔。 (1)心包横窦:心包腔在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间隙。 (2)心包斜窦:心包腔在其后壁与左心房、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之间的间隙。 8.心的体表投影 (1)左上点:左侧第2肋软骨的下缘,距胸骨左缘l.2cm; (2)右上点:右侧第3肋软骨的上缘;距胸骨右缘l.0cm (3)左下点:左侧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l~2cm(心尖); (4)右下点:右侧第五胸肋关节处。 【思考与讨论】 1.心脏的外形及各心腔内的主要结构。 2.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 3.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实验二 动 脉 【实验目的】 1.了解动脉在整个人体中的分布规律。了解器官外、内血管的配布规律。掌握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的行径。掌握动脉导管索(动脉韧带)的位置,了解未闭锁的临床意义。 2.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部。掌握升主动脉的分支(左、右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3.掌握左、右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位置。了解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了解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掌握颈外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的脑膜中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掌握颈总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的摸脉点和止血点。 4.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位置。掌握锁骨下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的摸脉点。 5.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主要分支、肋问后动脉的行径、分支。了解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的行径。 6.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位置及其各分支的行径和分布。掌握肾动脉、精索内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7.掌握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的起止、行径。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分布及其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了解髂内动脉各分支的分布概况。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掌握腹壁下动脉的位置。掌握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活体触摸点。了解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股深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实验材料】 1.标本上肢动脉、下肢动脉、头颈部动脉、腹主动脉分支、掌浅弓、掌深弓。 2.挂图及多媒体脉管系统。 【实验步骤】 1.动脉概述 (1)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主A、肺A、颈总A、锁骨下A、椎A、髂总动脉、头臂干等。 (2)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 (3)小动脉和微动脉:又称阻力动脉,管径小于300um的小动脉为微动脉。 2.肺循环的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 **动脉韧带(肺动脉分叉处与主动脉之间)。 3.体循环的动脉. (1)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头臂干(右颈总、右锁骨下A)、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3)胸主动脉: 壁支:肋间后A、肋下A;脏支:支气管支、食管支、心包支。 (4)腹主动脉: (5)髂总动脉: **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与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 **化学感受器:主动脉小球、颈动脉小球。 **掌浅弓:由尺动脉的终末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末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4.在体表能触及动脉搏动的动脉列表如下: 【思考与讨论】 1.腹主动脉不成对脏支的主要分支和大体分布。 2.与手、胃、肾上腺、结肠有关的动脉及其来源。 实验三 静 脉 【实验目的】 1.掌握动、静脉的区别和静脉的结构特点。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导静脉等)的特点。掌握肺静脉的特点及注入,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2.掌握上腔静脉、头臂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收受。了解其属支(主要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及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掌握锁骨下静脉的起止、行径和收受,颈外静脉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及临床意义,了解上肢的深静脉。了解奇静脉的行径和收受。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收受和交通。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行径和收受。 3.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股静脉、胭静脉的起止、行径。掌握肾静脉和睾丸(卵巢)静脉的行径。了解下腔静脉、髂内静脉的收受以及髂外静脉的属支。掌握下肢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行径。了解下肢的深静脉。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4.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及属支。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掌握与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 【实验材料】 1.标本上肢浅静脉、下肢浅静脉、门静脉属支。 2.挂图及多媒体脉管系统。 【实验步骤】 1.概述(静脉特点): (1)静脉管壁薄、管腔大、数量多,其属支越合越粗; (2)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种: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浅V即皮下V; (3)静脉吻合较丰富; + (4)一些静脉管壁的内面有静脉瓣。 2.肺循环的静脉左、右肺静脉。 3.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 1)头颈部的主要浅静脉: (2)下腔静脉系 1)下肢的主要浅静脉: 足背静脉弓内侧—大隐静脉一股动脉一髂外静脉 足背静脉弓外侧——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的5个属支:腹壁浅V、阴部外V、旋髂浅V、股外侧浅V、股内侧浅V **睾丸(卵巢)V: 2)肝门静脉系 ①肝门静脉属支:肠系膜上V、脾V、肠系膜下V、胃左V、胃右V、胆囊V、附脐V ②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 【思考与讨论】 1-上、下肢和头颈部主要浅静脉的起始和注入部位。 2.肝门静脉的特点、主要属支以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 3.动脉导管自股动脉逆行插入左心室,所经过的主要结构(可用箭头表示)。 4.自患者手背静脉网注入抗生素,药物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肺治疗肺炎(可用箭头表示)。 实验四 淋巴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及配布特点。 2.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及其收受范围。掌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受范围。 3.掌握头颈部主要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了解各群淋巴结的输入和输出。了解颈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掌握锁骨下淋巴结、腋淋巴结各群的分布和收受范围及其临床意义。了解锁骨下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了解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如纵隔淋巴结、肺门和气管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的位置、收受范围和临床意义。了解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了解腰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和收受范围。了解腹腔淋巴结、胃周围淋巴结的分布、收受范围及临床意义。了解腰淋巴干和肠淋巴干的形成和收受范围。了解髂外、髂内淋巴结的分布、收受范围。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受范围。 4.了解胃、直肠、子宫、乳腺等器官的淋巴流向。 5.掌握胸腺、脾的位置、形态特点和体表解剖。 【实验材料】 1.标本胸导管标本。 2.挂图及多媒体淋巴系统。 【实验步骤】 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中淋巴管道中流的是淋巴。 1.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 (4)淋巴导管: 1)胸导管: 2)右淋巴导管:汇集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即右侧上半身)。 2.淋巴组织。 3.淋巴器官: (1)淋巴结:局部淋巴结; (2)脾; (3)胸腺。 4.人体各部主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收集头面部的淋巴,注入颈干; **锁骨上淋巴结:收集颈根部的淋巴,注入颈干。 (2)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腋淋巴结:收集上肢、胸前壁、乳房的淋巴,注入锁骨下干。 (3)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肺门淋巴结:收集肺的淋巴,注入支气管纵隔干。 (4)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5)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6)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韧带和大隐静脉周围,收集下肢浅淋巴,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股静脉周围,收集下肢的淋巴,注入腰干。 思考与讨论】 1.人体的淋巴导管及其所汇集的淋巴干、汇入静脉的部位。 2.人体各部主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实验五 感受器 【实验目的】 1.掌握眼球的外形。掌握眼球的组成、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眼球折光装置的各种形态结构。掌握房水循环。 2.了解眼睑、结膜、泪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肌的名称和作用。 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和巩膜外腔。 3.了解眼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始、行径。了解其分支和分布。了解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的收受、注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眼的神经支配。 4.了解前庭蜗器的分部及各部的机能。 5.了解外耳的组成。了解耳廓的外形。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弯曲。掌握鼓膜的形状、位置和分部。 6.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及各壁的毗邻和主要结构,了解它们的临床意义。掌握听小骨的名称、位置和排列。了解听小骨的作用。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开口以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掌握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 7.掌握内耳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骨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膜迷路的分部及其与骨迷路的位置关系。了解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形态及其机能。了解声波传导的途径。了解内耳道的形态。 【实验材料】 1.眼标本、眼肌标本、眼的血管标本;颞骨岩部示鼓室六壁标本、内耳迷路标本。 2.眼球模型、眼外肌模型、耳模型。 3.视器挂图、前庭蜗器挂图。 【实验步骤】 视器 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 (1)眼球壁 1)外膜(纤维膜):角膜和巩膜,角膜缘与巩膜静脉窦; 2)中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3)内膜(视网膜):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视部。 **眼内肌: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调节瞳孔的大小)、睫状肌(调节晶状体)。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与盲点,黄斑与中央凹(感光辨色最敏锐),眼轴与视轴。 (2)眼球内容物 + 1)房水:眼压与青光眼。 **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房水—+眼球后房—一瞳孔—一眼球前房—一前房角(虹膜角膜角)—一巩膜静脉窦—一眼静脉。 2)晶状体:老花眼,白内障。 3)玻璃体:飞蚊症。 (3)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眼副器 (1)眼睑:眼睑自外向内可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眼轮匝肌)、睑板、睑结膜; **睫毛腺与睑腺炎(麦粒肿),睑板腺与睑板腺囊肿(霰粒肿)。 (2)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结膜上、下穹),结膜囊; (3)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开El于下鼻道); (4)眼球外肌:上、下直肌,上、下斜肌,内、外直肌,上睑提肌; (5)眶脂体和眼球筋膜。 3.眼的血管: 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鼻侧/颞侧上/下小动脉。 静脉:眼上静脉、眼下静脉,汇人面静脉、海绵窦。 前庭蜗器 1.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鼓膜:松弛部、紧张部、鼓膜脐、光锥。 2.中耳: (1)鼓室鼓室六壁: 1)上壁:鼓室盖; 2)下壁:颈静脉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3)前壁:颈动脉壁; 4)后壁:乳突壁:乳突窦; 5)外侧壁:鼓膜; 6)内侧壁:迷路壁: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凸。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 (3)乳突小房。 3.内耳(迷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1)骨迷路: 1)前庭:前下方——耳蜗,后上方——骨半规管; 外侧壁——鼓室内侧壁,内侧壁——内耳道底; 2)骨半规管:前、后、外半规管,单骨脚与壶腹骨脚(骨壶腹),总骨脚; 3)耳蜗:蜗螺旋管(骨蜗管),蜗轴,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 (2)膜迷路: 1)卵圆囊和球囊:卵圆囊斑、球囊斑——位置觉感受器,感受直线变速运动; 2)膜半规管:壶腹嵴——位置觉感受器,感受旋转运动; 3)蜗管:上壁:前庭膜。 外侧壁:分泌内淋巴。 下壁:又称基底膜、螺旋膜,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 **内耳有两种淋巴:骨、膜迷路间的外淋巴,膜迷路内的内淋巴。 **内耳有三个螺旋形管道:前庭阶、鼓阶、蜗管。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砧、镫骨一前庭窗、骨迷路—÷外淋巴(前庭阶,蜗孔,蜗阶)一内淋巴一螺旋器—一蜗神经一听觉中枢(颞横回) 【思考与讨论】 1.眼球壁的结构、眼内容物及其折光装置,眼外肌的名称、作用和神经支配。 2.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3.试述中耳鼓室各壁的主要结构,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
第四篇 神经及内分泌系统 实验一 脊神经 【实验目的】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及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分类,反射弧。 2.掌握脊神经的合成、区分和成分;了解脊神经的走行,分布规律。了解脊神经后支的分布概况。 3.掌握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和各主要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了解颈丛肌支的分布。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程和分布。 4.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发出、行程和分布情况。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以及肌皮神经和腋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掌握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5.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程、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6.掌握腰丛的组成及位置。掌握股神经的行程、位置、主要分支及分布情况,了解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位置及分布概况。 7.掌握骶丛的组成及位置。掌握坐骨神经的发出、行程及分布。掌握胫神经的行程、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腓总神经的行程、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支配的肌群;了解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不同表现。掌握阴部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区。了解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位置、分布。 【实验材料】 1.标本①显露脊髓、脊神经组成及其出椎间孔与分支的标本;②颈丛、臂丛及上肢神经的标本;③显示腰丛、骶丛位置的标本;④显示坐骨神经、股神经及其分支的标本;⑤显示阴部神经和闭孔神经(骨盆矢状切)的标本。 2.模型:①颈丛、臂丛与分支分布的模型;②显示肋间神经的模型。 3.挂图:①神经系统概况;②脊神经组成示意图、颈丛和臂丛分支的分布图;③肋间神经和腰丛、骶丛分支的挂图。 【实验步骤】 神经系统总论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组成神经系统的两种细胞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组成。 **分类:1)按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假单极、双极、多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传人)、运动(传出)、联络(中间)神经元。 **突触:化学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部、传出神经、效应器。 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和白质。 (2)皮质和髓质。 (3)神经核与神经节。 (4)纤维束与神经。 (5)网状结构。 脊神经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有31对,均为混合性神经,有四种纤维成分(躯体感觉、运动,内脏感觉、运动),分五种神经(颈神经Cl~s,胸神经Tl-12,腰神经L1~s,骶神经S1~5,尾神经C01)。每一对脊神经有前、后两根,又分前、后两支,其前支组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现列表如下:
实验二 脑神经 【实验目的】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序号、连接的脑部和进出颅部位、性质、纤维成分和分布概况,脑神经上感觉神经节的名称、位置及副交感神经节的名称、位置。 2.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与分布区。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 3.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支配眼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分布与机能;掌握睫状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滑车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布。 4.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感觉分布区。掌握眼神经的主要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及其分布概况,上颌神经(续为眶下神经)的主干行程及分布概况,以及下颌神经的主干行程、主要分支(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颊神经)、及其运动、感觉纤维的分布概况。 5.掌握展神经的行程、分布。 6.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表现。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7.掌握前庭蜗(位听)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8.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颈动脉窦支)分布概况;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舌咽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9.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程及其各种成分的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的位置、分布;掌握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与分布;了解心支、支气管支、食管支的分布;掌握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分布概况。 10.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1.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了解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实验材料】 1.标本①保留硬脑膜及脑神经根的颅底标本;②眶腔标本(显示眼肌、眼球及Ⅱ、Ⅲ、Ⅳ、V、Ⅵ等脑神经);③面侧深区标本(显示三叉神经及其分支分布,包括与之相连的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④面部浅层标本(显露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与分布);⑤头颈侧面深层标本(显示Ⅸ,X,Ⅺ,Ⅻ对脑神经);⑥脑神经标本(示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睫状神经节);⑦显露迷走神经全程标本(喉上和喉返神经、迷走前干、迷走后干、胃前支、胃后支)。 2.模型第l~Ⅻ对脑神经的模型。 3.挂图第l~Ⅻ对脑神经挂图。 【实验步骤】 . 1.纤维成分: 【思考与讨论】 1.写出各对脑神经的名称、序号、出入脑及颅的部位、分布及损伤症状。 2.单纯感觉/单纯运动/混合性脑神经有哪些? 3.与中脑/脑桥/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哪些? 4.与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有关的脑神经核有哪些? 5.与眶上裂/海绵窦有关的脑神经有哪些? 6.与内耳门/颈静脉孔有关的脑神经有哪些? 7.与疑核有关的脑神经有哪些? 8.与咽喉肌/眼外肌有关的脑神经有哪些? 9.与舌有关的脑神经有哪些? 10.含有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神经)纤维成分的脑神经有哪些? 11.含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成分的脑神经有哪些? 12.三叉神经节、膝神经节、睫状神经节、耳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上/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实验三 内脏神经 【实验目的】 1.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分布和机能概念。 2·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特点,了解其机能概要。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3·掌握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以及它们的串接方式。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分部。掌握主要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了解灰交通支和白交通支。掌握颈上、中、下神经节的位置、节前纤维来源、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颈胸神经节的组成。掌握胸部交感干神经节节前纤维来源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起始,节后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和节后纤维的分布。掌握腰部交感干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盆部交感干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4·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睫状神经节)和节后纤维的分布、功能。了解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掌握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部位与分布概况。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情况。 5.了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6.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纤维来源和分布。 7.了解内脏感觉纤维胞体的位置和机能概念。了解牵涉痛的概念。了解眼、心、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和血管的神经支配概况。 【实验材料】 1·标本①交感干标本、迷走神经标本(显示其行程及主要分支);②显露迷走神经全程标本(喉上和喉返神经、迷走前干、迷走后干、胃前支、胃后支)。 2.模型内脏神经模型、交感干上段的纤维联系模型(示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 3.挂图内脏神经挂图。 【实验步骤】 1.内脏运动神经 (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异同列表如下: (2)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的三去向: 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节。 2)在交感干内上/下行,终止于高/低位椎旁节。 3)穿椎旁节,终止于椎前节(内脏大、小神经)。 (3)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的三去向: 1)返回脊神经。 2)随动脉走行分布。 3)形成脏支,与副交感神经交织成丛。 (4)副交感神经节: 4)迷走神经背核—一壁旁节、壁内节—一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腺体、心肌。 5)骶副交感核—一壁旁节、壁内节—一盆腔脏器的平滑肌、腺体。 2.内脏感觉神经。 **牵涉痛。 【思考与讨论】 1.试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异同。 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走行。 3.试述副交感神经节。
实验四 脊 髓 【实验目的】 1.掌握脊髓的位置,上、下端水平和分节。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掌握脊髓的外形特点(如两个膨大、脊髓圆锥、终丝、马尾、表面的沟、裂等)。 2.掌握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和位置。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中间外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背核或胸核)的位置和机能性质。掌握脊髓灰质的细胞构筑分层。了解a运动神经元、7运动神经元和Renshaw细胞的概念。 3.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侧前束)的位置、起止、机能性质和损伤后的功能障碍。了解脊髓小脑后束和前束。掌握脊髓主要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机能意义以及皮质脊髓束损伤后的功能障碍。了解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内侧纵束。了解脊髓的固有束的位置及机能意义。 4.了解脊髓的主要功能和脊髓损伤的主要表现。 【实验材料】 1.标本①打开椎管后壁的脊髓;②离体脊髓;③脊髓颈膨大、中胸段、腰骶膨大横断染色切片/照片。 2.挂图示脊髓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挂图。 【实验步骤】 1.位置及外部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接延髓,下端形成脊髓圆锥,并以终丝(马尾)终止于尾骨。全长可分为31个脊髓节段。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脊髓圆锥:成人终止于第一腰椎的下缘,儿童可达第三腰椎。 **颈膨大(C4~T1)与腰骶膨大(L2~S3)。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1~4:同序数椎骨。 C5~8。,Tl~4: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 T5~8: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 T9-12:同序数椎骨的上三节椎体。 L1~5:平对11和12胸椎。 sl~5,C01:平对第一腰椎。 2.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 1)前角:前角运动神经元(a、7)的内侧群、外侧群; 2)侧角(图一系一lV一07):即中间外侧柱,T1~L3,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3)后角: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背核):C8~L2。 (2)白质(后索、外侧索、前索): 1)上行纤维束(感觉性): ①薄束(内侧)和楔束(T4以上):后索,脊神经节(I),传递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和前索,脊神经节(I)、脊髓后角(II),白质前连合交叉,传递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痛、温觉,粗触压觉等)。 ③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外侧索,脊神经节(I)、胸核和中间带(Ⅱ),传递下肢非意识性的本体觉。 2)下行纤维束(运动性): ①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锥体交叉,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白质前连合交叉,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支配上肢和颈部的骨骼肌。 ②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固有束。 【思考与讨论】 1.绘图指示脊髓横断面的主要结构名称。 2.脊髓左侧半离断后,可出现哪些主要的症状、体征,为什么?
实验五 脑 干 【实验目的】 1.掌握脑的分部和各脑部的分界以及脑干的定义。掌握脑干各部的分界,主要的外形上的结构和Ⅲ~Ⅻ脑神经出入脑干的部位。了解其外形与内部结构的关系。掌握第三、四脑室的位置、主要形态特点(尤其是菱形窝的边界、窝底的沟及主要结构)。 2.掌握7种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概况。掌握6个脑神经核机能柱所属各核团的位置、纤维联系和功能。 3.掌握薄、楔束核的位置、接受的纤维,发出纤维的交叉部位及上行纤维所组成纤维束各名称、位置。掌握下橄榄核的位置,了解其纤维联系。掌握上橄榄核和脑桥核的位置,了解二核的纤维联系。掌握上丘、下丘、顶盖前区、红核、黑质的位置,了解各核的主要纤维联系和机能。 4.掌握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外侧丘系、三叉丘系的位置、走行及终止。了解脊髓小脑前、后束及内侧纵束的位置和功能。掌握锥体束的位置、起止及功能。了解其他脑干下行纤维束的位置。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特点和主要机能。 5.掌握脑干各代表切面的主要形态(各主要核团及纤维束的名称、位置)。了解代表性脑干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材料】 1.标本①完整脑标本、脑干标本;②脑干各典型横切面切片/图片。 2.模型脑干及脑神经核模型。 3.挂图示脑干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挂图。 【实验步骤】 1.位置及外部形态: (1)脑干腹侧面: 延髓: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延髓脑桥沟,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神经(IX,X,Ⅺ,Ⅻ); 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神经(V,Ⅵ,Ⅶ,W); 中脑:大脑脚、脚间窝,脑神经(III)。 (2)脑干背侧面: 延髓: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脑桥:小脑上脚,前髓帆;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蓝斑、最后区、栓。 中脑:上丘、下丘,脑神经(IV)o 2.内部结构: (1)脑神经核: 1)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滑车神经核; 2)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中脑核、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3)疑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副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2)非脑神经核: 1)上丘、下丘,红核,黑质; 2)脑桥核; 3)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 (3)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对侧背侧丘脑; 2)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交叉,对侧背侧丘脑; 3)外侧丘系:蜗神经核,斜方体,双侧下丘; 4)脊髓丘脑束:同侧背侧丘脑。 (4)下行纤维束j 1)锥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锥体,锥体交叉; 2)其他下行纤维束:红核/顶盖/前庭脊髓束。 (5)脑干网状结构。 【思考与讨论】 1.脑干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概况。 2.脑干非脑神经核的位置、接受的纤维及发出纤维。 3.脑干上、下行传导束。 实验六 小脑和间脑 【实验目的】 1.掌握小脑位置、外形、形态学分叶。掌握小脑核的位置。掌握小脑的纤维联系,了解小脑功能及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2.掌握问脑的位置及分部。 3.掌握背侧丘脑的主要核团及其位置;掌握特异性中继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了解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和联络性核团。 4.掌握后丘脑核团的主要纤维联系及功能。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 5.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分区,了解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实验材料】 ‘ 11标本①脑正中矢状切面标本(示下丘脑在脑表面可见的结构);②脑的水平切面和冠状切面标本(示间脑的空间位置关系及与大脑的关系);③间脑冠状切面、小脑横切面切片/图片(示小脑核)。 2.模型脑干模型;间脑和小脑模型。 3.挂图示小脑、间脑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挂图。 【实验步骤】 小脑 1.位置及外部形态 小脑位于颅后窝,前面借三对小脑脚连于脑干的背面。其上面较平坦,下面中部凹陷(小脑谷)。 左、右小脑半球,小脑蚓,原裂、水平裂,绒球和小结、小脑扁桃体。 **分叶:绒球小结叶(又称古小脑或前庭小脑); 小脑前叶(又称旧小脑或脊髓小脑); 小脑后叶(又称新小脑或端脑小脑)。 **第四脑室。 2.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和髓质; (2)小脑核(灰核、栓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3)纤维联系: 1)小脑上脚:脊髓小脑前束,小脑齿状红核丘脑纤维; 2)小脑中脚:脑桥小脑纤维; 3)小脑下脚: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 3.功能及临床意义: (1)小脑的功能:维持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机体运动。 (2)临床意义:闭目难立和走模特步(儿童的成神经管细胞瘤) 震颤性麻痹、指鼻试验。 问脑 1.位置及外部形态: 间脑位于脑干的上方,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两侧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1)背侧丘脑:丘脑前结节,枕,丘脑间黏合、下丘脑沟。 (2)下丘脑:视交叉、漏斗、垂体、乳头体和灰结节。 (3)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4)上丘脑: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 (5)底丘脑。 2.内部结构 (1)背侧丘脑(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外邻内囊,内邻第三脑室。因其内有一“Y”形的纤维板——内髓板,背侧丘脑被划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三部分,后者又分为背层和腹层(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的外侧借外囊与屏状核相邻,屏状核的外侧还有最外囊和岛叶皮质。 **特异性中继核团: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丘系的纤维。 腹前核、腹外侧核——接受新小脑、黑质、苍白球的纤维。 纤维联系: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 (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听辐射,颞横回; 外侧膝状体:视觉的皮质下中枢,视辐射,视觉皮质。 (3)下丘脑: 1)重要的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加压素和催产素)、乳头体核、视交叉上核等。 2)纤维联系:前脑内侧束、穹窿,乳头丘脑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等。 3)临床意义:感觉异常(如被针刺时会有烧灼感)、尿崩症(抗利尿激素)、昼夜节律性等。 【思考与讨论】 1.间脑可分为哪几个部分?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及纤维联系。 2.小脑的分叶、小脑核及小脑的功能。 实验七 端 脑 【实验目的】 1.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分叶和各叶上的主要沟、回的位置。 2.掌握大脑皮质的第1躯体运动区和第1躯体感觉区的位置、定位关系和主要机能。掌握大脑皮质的视觉区和听觉区的位置和主要机能,了解它们的纤维投射特点。掌握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其功能,了解它们的临床意义。 4.掌握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其脉络丛。 5.掌握大脑半球连合系中胼胝体的位置和形态。了解穹窿的起止和位置。掌握内囊的位置、形态、分部和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6.掌握基底核的位置、组成以及纹状体的组成、各核团的位置关系、纤维联系和机能。 7.了解边缘系统的概念。 【实验材料】 1.标本①完整脑标本;②脑正中矢状切面标本;③脑的水平切面和冠状切面标本。④显示侧脑室的标本。 2.模型脑模型、侧脑室模型。 3.挂图示端脑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挂图。 【实验步骤】 1.位置及外部形态: 大脑位于间脑、小脑和脑干的上面,借大脑纵裂分左、右大脑半球,两者间以横行的纤维束——胼胝体相连,每侧的大脑半球分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借大脑横裂与小脑相邻。 (1)大脑半球上的沟: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沟,额上/下沟、距状沟、枕颞沟、扣带沟、等。 (2)大脑半球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脑岛)。 (3)大脑半球上的回:中央前回(第1躯体运动区)、额上/中/下回,中央后回(第1躯体感觉区)、缘上回和角回(语言中枢)、顶上小叶,胼胝体、中央旁小叶、扣带回、距状裂两侧的皮质(视觉中枢)与楔叶,嗅球、嗅束、嗅三角、直回,枕颞内/外侧回,颞上/中/下回、颞横回(听觉中枢),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等。 2.内部结构: (1)侧脑室:位于左、右大脑半球的内部,为一对不规则腔隙,内含脑脊液和产生脑脊液的脉络丛。分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 (2)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的底部,深埋于白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和苍白球)、杏仁体、屏状核。 **纹状体: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旧纹状体(苍白球)。 (3)大脑髓质: 1)连合纤维: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连合; 2)联络纤维:上、下纵束,钩束,扣带; 3)投射纤维:内囊。 **内囊(internal capsule):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呈尖向内侧的“V”字形的白质层。可分内囊前肢、内囊膝(皮质核束)和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听辐射、视辐射)三部分。内囊处集聚了所有出入大脑半球的纤维束。 临床意义:内囊损伤可造成“三偏综合征”,即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肢体运动丧失(偏瘫)、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4)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功能定位: 1)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4、6区); 2)第工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 3)视区(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4)听区(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区); 5)语言中枢:多数人在左侧半球,分四个区域。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 ②书写中枢:额中回的后部(8区);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 ④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的后部(22区)。 (5)边缘系统。 【思考与讨论】 1.端脑分几叶?各叶的主要沟、回。 2.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视觉、听觉、语言中枢的部位。 3.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血供、损伤后表现。 实验八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脑脊髓被膜、脑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实验目的】 1、掌握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掌握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深部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束的位置、丘系交叉所在的阶段、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颈部和躯干四肢以及头部的痛温觉(浅部感觉)的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以及此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功能障碍。 2.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在内囊的位置和皮质投射区,掌握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了解听觉传导通路。 3.掌握骨骼肌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掌握锥体束的组成。 4.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通过内囊的部位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和对侧控制)。掌握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同表现的形态学基础,着重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在内囊和脑干各部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掌握上、下(高级、低级)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了解锥体外系。 5.掌握脊髓的三层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与腰麻、硬膜外麻醉的关系)。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其形成物的名称和位置、主要硬膜窦的名称、位置和连通。了解颅内、外静脉的连通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脑蛛网膜及蛛网膜下腔的概况、主要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的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软脑膜的概况。 6.掌握脑的动脉来源。掌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的分支分布。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和机能意义。了解脑的静脉。了解脊髓的动脉和静脉。 7.掌握脑脊液的循环路径。 【实验材料】 1.标本①保留蛛网膜及软脑膜的完整的脑标本、硬脑膜标本;②保留被膜的离体脊髓标本和椎管内原位脊髓标本;③脑血管标本。 2.模型神经传导路模型。 3.挂图神经传导通路;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挂图。 【实验步骤】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痛、温、粗触觉): 特点:①三级神经元传导;②Ⅱ级纤维越边,交叉到对侧;③Ill级纤维经过内囊后肢。 (4)视觉传导通路: 2.运动(下行)传导通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锥体系: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锥体外系:如额桥束、顶枕颞桥束等。 脑脊髓被膜、脑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被膜 (1)硬膜:硬脑膜(静脉)窦; (2)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3)软膜: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硬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 **硬脑膜(静脉)窦:上/下矢状窦、海绵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岩上/下窦。 2.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循环: 3.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系: ①大脑前动脉:大脑半球的内侧面; ②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大部及岛叶; ③前/后交通动脉; ④脉络丛前动脉。 2)椎一基底动脉系: ①大脑后动脉:枕叶及颞叶的底面、内侧面; ②脊髓前、后动脉; ③小脑上动脉; ④小脑下前/后动脉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吻合而成。位于颅底正中,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2)脑的静脉:大脑大静脉等。 【思考与讨论】 1.躯干和四肢深、浅感觉传导路。 2.视觉及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路。 。 3.角膜反射、上颌牙痛、针扎手小指的传导路。 4.试述脑的动脉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5.试述脑脊液循环的途径。 6.海绵窦的交通及其穿行的结构。 7.内囊区域的血供(即各中央支的来源及其分布)。
实验九 内分泌系统 【实验目的】 1.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2.掌握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和机能。 3.了解性腺、甲状旁腺、胰岛、松果体及胸腺的位置及机能。 【实验材料】 1.标本if)垂体:颅中窝标本、间脑底面观及石膏模型;②甲状腺及甲状旁腺(颈部标本);③肾上腺(腹后壁标本)。 2.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材料。 【实验步骤】 1.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由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组成,内分泌器官在结构上独立存在,内分泌组织则是散在于其他器官组织中。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密切联系。 2.垂体 (1)形态及位置:椭圆形,重约0.59,位于垂体窝内。上端连于下丘脑,前上方与视交叉相邻。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 t (2)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而垂体后叶则可以释放一些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产生的重要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等);漏斗核还可与周围组织合成分泌多种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影响垂体前叶内分泌活动。 3.甲状腺 (1)形态及位置:呈‘‘H,,形,分左、右两个侧叶和峡。左、右侧叶上平甲状软骨中点,下至第6气管软骨的前外侧,后方平对第5~7颈椎高度;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 (2)功能:分泌甲状腺素和降钙素,调控机体的基础代谢并影响生长发育。 4.肾上腺 (1)形态及位置:呈黄色,右侧为三角形,左侧近似半月形。位于腹膜之后,附于肾的内上方,肾上腺与肾共同包于肾筋膜内。 (2)功能:肾上腺皮质可以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及性激素(孕酮、雌激素和雄激素),肾上腺髓质还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思考与讨论】 ’ 1.垂体肿瘤时常会出现视觉损伤,为什么? 2.做气管切开时,应选择哪个部位?为什么? 3.肾下垂时,为何肾上腺并不随之下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