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脑干、脑神经考题及解析脊神经、脑干、脑神经考题及解析 1以下哪条神经是由脑背侧发出? A. 嗅神经 B.动眼神经 C.滑车神经 D.三叉神经 E.副神经 解析: (1)嗅神经由前脑额叶底部发出;动眼神经由中脑腹侧面的脚间窝发出;滑车神经从中脑背侧下丘下缘发出;三叉神经由脑桥的小脑中脚上缘两侧发出;副神经从延髓两侧橄榄后面发出 (2)滑车神经是最细小的脑神经(因为只支配上斜肌一条肌肉)它是唯一由背侧面发出的脑神经由延髓侧面发出,其余由脑或是脑干前方腹侧面发出。
2下列中脑切面构造中,何者位于最背侧 A.导水管 B. 被盖 C. 基地部 D.顶盖 E.大脑脚 解析:A.大脑导水管位于中脑内部略靠背侧,可见于中脑切片图 B.被盖位于脑干的腹侧面 C.基底部位于脑桥的腹侧面 D.顶盖位于中脑最背侧,由上丘和下丘组成 E.大脑脚属于中脑水管腹侧的部分。呈V字形,前部分开,两脚之间为脚间窝;内外侧分别有中脑内侧沟和外侧沟,为被盖与脚底的分界。
A.舌下神经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疑核D.内侧纵束 E.孤束核 解析:GSE –SVE –GVE –(界沟)– GVA –SVA –GSA – SSA Ø 孤束核下部都是GVA,而其他选项的核都不是GVA或者GVE,所以正确答案是E,这题考究的是我们对脑神经核的理解还有对脑干的熟悉程度 Ø 舌下神经核(GSE)、三叉神经脊束核(GSA)、疑核(SVE)、内侧纵束(上、下行纤维组成,不包含神经核)。
4.下列脑神经核中,何功能成分最少? (A)CN.V (B)CN.III (C)CN.X (D)CN.VII (E)CN.IX。 解析: (脑干课件P11) 5.下列脑神经核中,何者功能和其它核明显完全不同,没有相通处? (A)孤束核 (B)动眼神经副核 (C)疑核 (D)三叉神经运动核 (E)副神经核。 解析:孤束核是感觉核,其他选项属于运动核
6.下列何者比较不可能出现在中脑的切面中? (A)上丘 (B)脚间窝 (C)上橄榄核 (D)导水管 (E)红核。 解析:中脑在横切面上可见背侧的中脑水管及其周围的中央灰质。中央灰质背侧的四叠体(上丘、下丘),又称为顶盖。腹侧的广阔区域统称为大脑脚。大脑脚又被黑质分为背侧的中脑被盖和腹侧的大脑脚底两部。在被盖中央,中线两侧,有一对大的红核,它发出红核脊髓束,交叉至对侧下行。 Ø 上橄榄核:位于脑桥中下段被盖(tegmentum)腹侧近基底部、内侧丘系(med. lemniscus)腹外侧。 Ø 下橄榄核:位于延髓橄榄的深面。
7 下列构造,何者比较比较不可能出现在延髓上部? A 楔束结节 B 中间神经 C 橄榄体 D舌咽神经 E小脑上脚 解释:A.楔束结节在楔束上面,位于延髓,所以A正确; B.中间神经在脑桥延髓沟发出(面神经于脑桥延髓沟离开脑干,有大、小两根,面神经主干、中间神经),所以B正确; C.选项橄榄体在锥体上部背外侧,而锥体在延髓上部,所以C正确; D.选项舌咽神经连与延髓橄榄后沟上部,所以D正确; E.选项小脑上脚位于脑桥上部而非延髓上部,所以E选项错误。 这道题目考的是对脑干构造的认识还有内部的构造位置关系,所以要求大家对脑干的构造异常熟悉。 8.下列脑神经中,何者离开脑干前会先交叉到对侧? (A)视神经 (B)滑车神经 (C)展神经 (D)面神经 (E)副神经。 解析:答案为滑车神经,经过中脑上丘切片可以见得。滑车神经是最细小的脑神经(因为只支配上斜肌一条肌肉)它是唯一由背侧面发出的脑神经由延髓侧面发出,其余由脑或是脑干前方腹侧面发出。GSE运动纤维起自中脑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先交叉到对侧后才穿出脑干。
9.下列脑干构造中,何者与听觉较无关系? (A)下丘 (B)上橄榄核 (C)外侧丘系核 (D)顶盖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解析: A.下丘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重要中继站,而且其分层结构具有对音频定位的功能。下丘核及其周边灰质发出的纤维,可完成头和眼球转身声刺激源的反射性调整,如听觉惊恐反应。 B.上橄榄核(SON)是听觉专属构造,SON接受双侧蜗腹侧核传入(声音时间差),再兴奋(+)同侧外侧丘系(LL)+抑制(-)对侧LL增强信息对比,如此放大声音传入的时间差、左右距离强度差,以利空间中辨认音源位置。 C.外侧丘系核(nucleus of lateral lemniscus)声音上行传递过程中,由脑桥上橄榄核(SON)上行到中脑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IC)过程,声音信息在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内传送。在SON上方,外侧丘系核位于外侧丘系背内侧、在脑桥上部,被外侧丘系围绕。 E.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发出纤维到上丘,上丘再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到脊髓的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见课本P395) Ø 蜗神经进入蜗神经核,从双侧的蜗神经核(蜗腹侧核,蜗背侧核)发出次级听觉纤维到上橄榄核,然后由上橄榄核发出三级听觉纤维,然后二三级听觉纤维加入加入外侧丘系核,再发出四级听觉纤维投射到下丘,经由下丘臂传入丘脑外侧膝状体(mgb),mgb发出第五级听觉纤维经由听辐射穿经内囊后支,最终到大脑皮质颞上回初的初级听觉皮质。 Ø 周灰质接受外侧丘系核声音警告信息传入,产生声音反射,向上投射到上丘,并入上丘发出的下行顶盖脊髓束
10、下列神经核与其对应功能有误的是 A、孤束核:味觉 B、三叉神经中脑核:痛温觉 C、上泌涎核:泪腺的分泌 D、舌下神经:伸出舌头 E、嗅球:嗅觉 解析: A.孤束核上部为味觉核,面神经还有舌咽神经传回来的味觉都在汇聚到此处。 B.接受痛温觉的是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传递的是本体感觉和触、压觉 C.上泌涎核连接面神经,而面神经会借道三叉神经支配泪腺 D.舌下神经支配绝大部分舌骨上肌群,所以伸出舌头的动作由舌下神经支配 Ø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粗糙触觉 Ø 三叉神经脑桥核-精细触觉 Ø 三叉神经中脑核-牙周动态咬合力量的本体感觉 11.下列有关于内弓状纤维的叙述,正确者为: (A)传导初级躯体感觉 (B)非常靠近脊髓丘系,故靠近延髓外侧 (C)维持同侧上行,不会交叉到对侧 (D)在锥体下缘交叉到对侧 (E)上行到丘脑腹后核。 解析:脊髓粗细初级触觉经背柱上行进入薄束核(GN)和楔束核(CN),核内发出次级GSA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internal arcuate fibers)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上行。因此,A的“初级”错误;B中,脊髓丘脑束在延髓位于外侧区,而薄束和楔束还有内侧丘系都在脊髓内侧,交叉到对侧的内弓状纤维也是在内侧,故B错;C中“不交叉到对侧”错误;D中内侧丘系的上行开始于椎体的中下位置,距离椎体下缘的“椎体交叉”还有一段距离,故不算椎体下缘,D错;排除法故E对(P307 内侧丘系:由对侧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12.下列有关蓝斑核的叙述,错误者为: (A)神经核位于第四脑室菱形窝底面神经丘外侧缘 (B)使用去甲肾上腺去为神经递质 (C)第四节因肚子饿,刺激个体产生警觉性,于是就睡不着了 (D)具有抗幽郁功能 (E)大范围投射到脑大多数区域。 解析:
蓝斑核(nucleus ceruleus / coeruleus)位于脑桥背面菱形窝底界沟最上缘,三叉神经中脑核(pontine sensory n. of V)背内侧 Ø 蓝斑核属于非谷氨酸盐(glutamate)生物胺递质(aminergic transmitter)神经核,它的神经元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 / norepinephrine, NE)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E在脑部参与睡眠/警醒(sleep/wakefulness)中的刺激清醒、提高警觉机转(p.309 ARAS)。此外,它还协同增加血清素(serotonin)抗幽郁(anti-depression)作用(幽郁会放弃,警醒会积极/逃避因此具抗幽郁反效)。由于刺激警觉,蓝斑核NE纤维会全脑大范围投射(全面动员)。
13.下列有关上丘的叙述,错误者为: (A)位于中脑上部背侧 (B)与视觉反射有关 (C)接受听觉反射传入信息 (D)具有限思判断考能力 (E)发出顶盖脊髓束 解析: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在中脑上部背侧,是由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可分为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合称为上丘核,故A正确 传入纤维: 1. 浅层结构接受视网膜经视束和上丘臂投射的纤维,并接受大脑皮质视区和眼球外肌运动中枢的投射纤维,故B正确 2. 深层结构接受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下丘、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等处的投射纤维,故C正确。 传出纤维: 1. 上丘向丘脑的投射纤维,经过丘脑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眼球转动速度与方向的信息。 2. 上丘向脊髓的投射纤维,向前绕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在上丘下部平面越过中脑水管周围灰质腹侧中线左右交叉,形成被盖背侧交叉,在对侧中脑、脑桥、延髓下行,继而向下到达脊髓颈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叫做顶盖脊髓束,故E正确 3. 向脑干的投射纤维,止于眼球垂直和水平转动眼球外肌运动核有关的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和内侧纵束颅侧中介核。 Ø 中脑在演化上位阶仍然低等,不具备思考(thinking)逻辑判别能力(ß等到出现大脑皮质后才发展出来),故D错误
14.下列有关内侧纵束的叙述,错误者为: (A)穿经整个脑干近中线背侧部位 (B)可分上行纤维、下行纤维两部分 (C)上行纤维和眼球运动控制有关 (D)下行纤维和躯干肌肉控制有关 (E)内含交感神经下行纤维。 解析:大脑没有交感神经,而内侧纵束来源于脑神经核,故内侧纵束不含交感神经下行纤维. Ø 交感神经位于脊髓的T1~L3节段的灰质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Ø 背侧纵束存有交感神经
15.下列有关下行运动神经束的叙述,错误者为: (A)红核脊髓控制对侧上肌屈肌 (B)前庭脊髓束可控制颈部肌肉来转头 (C)皮质脊髓束可控制对侧下肢 (D)网状脊髓可同时控制双侧躯干肌肉 (E) 网状脊髓可同时控制双侧屈肌群。 解析: A.红核脊髓束(RuSp):支配肢体屈肌(limb flexors),对侧支配(contralateral control) B.前庭脊髓束(VesSp):支配躯干伸肌(trunk extensors),同侧支配(ipsilateral control)(前庭脊髓外侧束LVesSp)、或双侧支配(前庭脊髓内侧束MVesSp)。前庭脊髓束有分内/外,它们差在前庭脊髓内侧束(MVesSp)只支配颈部肌肉。显然,它专用于维持头部平衡。 C.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行至椎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称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课本P287-288). D.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tract, ReST) J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投射到脊髓运动通路,来自中脑称为顶盖脊髓束(TST),来自脑桥、延髓合称为网状脊髓束(ReST)。 网状脊髓束次分来自上方脑桥(pons)或下方延髓(medulla): (脑桥)起自脑桥网状结构核(pontine RetNu),同侧下行走在延髓内侧(MLF外侧), (延髓)起自延髓大细胞网状核(GigRetNu),双侧下行走在延髓外侧 1.ReST有两条:网状脊髓内侧束(MReST)(=脑桥网状脊髓束pontine RetSp)、网状脊髓外侧束(LReST)(=延髓网状脊髓束Medullary RetSp) 2.脑桥MReST同侧下行、延髓LReST双侧下行 3.ReST支配躯干肌肉,故C1~S5皆有。 4.全段脊髓皆有,支配肢体伸肌、脊柱旁背部本体肌肉
16.下列脊神经中,何者含有感觉纤维成分最少? (A)C1 (B)C8 (C)T1 (D)S5 (E)Co。 解析:脊神经性质上是混合神经(mixed nerve),所有脊神经功能成分占比都雷同(exceptC1, 缺少支配的皮肤,因此无皮支无GSA占比)(见脊神经课件P8)。 Ø 上肢:C5~T1 Ø 肚脐是T10 (M腹部前方最低点是T12, not L !) Ø 躯干下缘和下肢间以L1为分界区(腹股沟线inguinal line) (à提睪丸反射即测试L1) Ø 下肢前面是L(L1~L5)、后面是S(S1~S5) Ø Co 有支配一小块皮肤,所以含有感觉纤维
17.典型脊神经中,不包含下列何种功能成分? (A)GSA (B)GVA (C)GSE (D)GVE (E)SVE。 解析:典型脊神经中包含GSA GVA GSE GVE,但不包含SVE。 Ø 一般内脏运动(GVE) 自主神经(交感n.、副交感n.)负责周边神经中不随意(自主、自动、自律)支配(involuntarycontrol)心肌、平滑肌(smooth mm.)、腺体 Ø 特殊内脏运动(SVE) 咽弓神经(CN.V, VII, IX, X)自主性(autonomic control)支配咽、喉部骨骼肌 Ø 一般躯体运动(GSE) 躯体神经控制周边神经中随意支配(voluntary control)骨骼肌(skeletal mm.) Ø 一般内脏感觉(GVA) 化学受器、机械力受器 Ø 一般躯体感觉(GSA) (粗糙/精细)触觉(touch)、压觉(pressure)、(低/高频)震动觉(vibration) 温度觉(thermal sensation) 伤害性热觉(noxious heat)(>43 ºC) 温觉(warm) (37-43 ºC) 凉觉(cool) (20-37 ºC) 伤害性冷觉(noxious cold)(<20 ºC) 痛觉(pain) 生理性疼痛(physiologic pain) 快痛(acute pain) (Aδ纤维) 慢痛(chronic pain) (C纤维) 发炎性疼痛(inflammatory pain) 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 Ø SVE,SSA,SVA都是脑神经功能的一部分,只在脑神经出现
18.下列何者不算是PNS神经元? (A)细胞体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传导指尖皮肤轻微触觉的神经元 (B)走在脊髓前柱去往丘脑的神经元 (C)细胞体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传导心肌缺氧内脏疼痛的神经元 (D)经由白交通支去往脊柱旁交感干的神经元 (E)去往支配皮肤汗腺排汗降低体热的神经元。 解析: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所有选项中只有B走在脊髓前去往丘脑的神经元是没有离开脊髓的,其余选项神经元都离开了脊髓前往身体各处行驶各自功能。
19.下列有关C纤维的叙述,错误者为: (A)形成灰支,因无髓鞘包被 (B)传导速度很慢,可能不到1m/sec (C)构成PNS所有痛觉纤维 (D)脊神经的灰交通支由C纤维构成 (E)自主神经节后纤维都是C纤维。 解析:PNS的痛觉分为快痛和慢痛两种,其中负责快痛的是有髓鞘的纤维,负责慢痛的是无髓鞘的纤维,由Aδ纤维(负责快痛)和C纤维(负责慢痛)两种组成PNS的痛觉纤维。(C纤维的传导速度是0~1m/sec,B类纤维的传导速度是1~10m/sec,10以上的都是A类纤维)[生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构造关系
注:1.周围神经直径(diameter)粗细约在0.5~20um;传导速度(velocity)约在0.5~120m/sec。 2. B纤维不出现于感觉神经而是在一般内脏运动神经,它构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部分。B纤维是小尺寸的有髓鞘纤维,直径小于3μm,传导速度约3~15m/sec。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则是无髓鞘的C纤维。
20.下列哪项不是C纤维引发的现象 A:后脚跟传来不合脚新鞋磨脚的肿痛 B:冷气迎面吹来皮肤的冷凉感 C:吃小卖部东西没洗手引发的肚子绞痛 D刚坐下椅子突然跳起来,因为屁股被尖物扎了一下 E仲夏教室内汗珠不止地由鼻尖冒出皮肤 解析:C纤维一般是传导慢痛,粗触觉,冷温觉,痒觉。所以A就是粗触觉;BE是冷温觉;内脏痛一般都是C纤维传导的,因为内脏痛传导速度慢,而且不精准到某一位置,而是那小部份都痛,所以C选项也属于C纤维传导。而D选项很明显是快痛,所以不属于C纤维传导,而是属于A纤维传导,A纤维传导的是快痛 Ø 较粗A纤维(精细触觉、震动觉、本体感觉)由灰质内侧进入,到a. Rexed III, IV层为主,b.直接进入邻近白质背柱(薄束、楔束)上行。 Ø (较细A纤维(acute pain快痛)、无髓鞘C纤维慢痛、温度觉:内脏痛)由灰质外侧进入,到a.第I, II层为主,以及b.经背外侧李氏束(到上/下邻近1~2节段灰质I,II层。)故本题选D(详细解释可看19题)
21.下列有关典型脊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脊神经是GSA, GSE混合神经,但在后根即可看到单独GSA纤维 (B)PNS脊神经一定含有肌肉枝支配该胚胎体节内的骨骼肌,同样也一定含有皮枝支配该体节的皮肤 (C)背部脊柱伸肌群主要由脊神经后枝支配 (D)上、下肢一定是由脊神经前枝支配 (E)脊神经支配的皮肤区下起足底、上至头顶,甚至颅窝里脑膜。 解析:终末支(terminal nerve)一般含有GSE(肌肉枝)+GSA(皮枝/关节支)。但有的PNS神经缺少皮枝(e.g.肩部神经)、有的缺少肌肉枝(上臂/前臂内侧皮神经)。例子:第一脊神经没有皮支,第二脊神经与三叉神经联合,V5为脑神经
22.下列有关皮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皮神经也是含有运动神经的感觉/运混合神经 (B)枕大神经来自脊神经后支 (C)枕小神经来自脊神经前支 (D)臂丛皮神经可能含有交感神经 (E)臂丛皮神经可能含有副交感神经。 解析:A皮支不含肌肉支,因此不含GSE成分,仅有3种功能成分GSA;GVE、GVA (控制血管平滑肌、皮肤竖毛肌、汗腺的交感n.) B、C.枕小神经(lesser occipital n.)(C2)往上、往后行于乳突部和枕后底部,因此常和颈后方脊神经后枝(post. ramus)的皮支(cutaneous branch)相混淆: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C2)、第三枕神经(thirdoccipital n.)(C3)。枕小神经是起自脊神经前枝(ant. ramus)而非后枝! E:副交感神经不支配四肢,故臂丛皮神经不可能有副交感神经
23.肩关节0˚~30˚外展动作主要作用肌是: (A)岗上肌 (B)岗下肌 (C)三角肌 (D)前锯肌 (E)小圆肌。 解析:冈上肌、三角肌都能使肩关节外展;岗下肌、小圆肌收缩时都使肩关节旋外;前锯肌收缩时,可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外展的臂举高;当肩胛骨固定时,前锯肌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所以排除了岗下肌和小圆肌,而肩关节外展0˚~30˚时,岗上肌在起主要作用;30°-60°时,三角肌在起主要作用;60°-90°时,前锯肌+上斜方肌在起主要作用。
24.支配岗上肌的神经是: (A)肩胛背神经 (B)胸长神经 (C)肩胛上神经 (D)上肩胛下神经 (E)胸背神经 解析:A、肩胛背神经发自神经根,分布于菱形肌和肩胛提肌,且支配此二肌; B、胸长神经发自神经根,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外侧份,支配前锯肌; C、肩胛上神经发自神经干,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D、上肩胛下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肩胛下肌; E、胸背神经发自后束,分布于背阔肌,支配此肌。 综上,选择C。
25.肩上外侧皮肤的感觉神经是: (A)臂丛臂内侧皮神经 (B)颈丛颈锁骨上神经 (C)第一肋间神经 (D)枕三神经 (E)颈丛颈襻 解析: A、 臂丛臂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臂内侧和臂前面的皮肤,且支配此区皮肤感觉; B、 颈丛颈锁骨上神经主要支配颈侧区下份、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C、 第一肋间神经支配胸前壁; D、 枕三神经分布于枕部下方皮肤,支配枕部下方皮肤 E、 颈丛颈襻支配舌骨下肌群 综上,选择B.
26.下列有关肌皮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在臂丛内,此神经不含有交感神经成分 (B)由轴前部神经组成,故与肘关节屈肌支配有关节但不支配伸肌 (C)神经穿过肱二头肌短头 (D)肘关节以下只余皮神经而无肌肉支 (E)皮支靠上肢桡侧而非尺侧,这是因组成神经由较高位C5,C6构成。 解析:选C,神经穿过的是喙肱肌。 Ø A 肌皮神经含C5 6 7,都是颈神经,但是颈神经没有发出交通神经,所以正确的
27.下列有关正中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接收臂丛上、中、下干分支,故组成神经C5~T1皆有 (B)与肌皮神经相同,由轴前部神经组成,故与手腕、手部弯屈动作有关 (C)在上臂无任何分支 (D)手指精细动作(屈指、对掌)与正中神经相关。一旦正中神经损伤,精细动作即失去 (E)支配手部正中神经损伤后,长期五指伸直不能弯曲。 解析:正中神经损伤后,前三指不能屈指,处于伸直状态,而4.5指能屈。因为前三指的指深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指伸肌失去拮抗肌造成前三指不能主动弯曲;而4.5指的指伸屈肌由尺神经支配,所以能屈
28.下列有关尺神经的叙述,正确者为: (A)接收臂丛下干分支,故不含C7成分 (B)与桡神经同为轴后部神经,故为伸肌神经非屈肌神经 (C)接近肘关节时绕到关节后方,顺便支配肘肌参与伸肘动作 (D)大拇指动作只和正中神经有关,与尺神经无关 (E)尺神经主要负责掌指关节外展(五指张开)/内收(五指并拢)。 解析: A选项:尺神经接收来自外侧束的神经分支,故尺神经含有C7。 B选项:尺神经为屈肌神经; C选项:尺神经绕到肘后方,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 尺神经不支配伸肌; D选项:大拇指处的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尺神经的低位受损,会使拇收肌退化,大拇指无法靠近手掌。 Ø 由med. cord of brachial plexus终末枝(故为C8,T1)构成(且接收来自lat. cord的C7 fibers),经axilla进入arm内侧深层,且在上臂与median n.、brachial a.伴行且无任何分枝。于elbow绕向肘后方经ulnar groove of med. epicondyleof humerus进入forearem,并于前臂内缘进入尺侧屈腕肌、屈指深肌之间回到屈肌侧(同时支配此二肌)并沿两肌间下行。在手腕处尺神经未进入carpal tunnel内,而是位于通道浅层尺侧处(邻pisiform, hook of hamate)通过(有palmar carpal ligament覆盖Guyon’s canal)进入手部掌侧且有ulnar a.伴行,与median n.共同支配手掌侧intrinsic m.(且是手内在肌主要支配神经)和尺侧1指半皮肤。尺神经在进入手腕前发出两条皮枝,dorsal branch支配手腕、手背、手指尺侧1指半皮肤,palmar branch则只支配手掌尺侧皮肤,手指掌面尺侧1指半皮肤则是尺神经主干于手掌分为两条终末枝中,superficial branch(浅枝)发出肌肉枝后的终末皮枝palmar digital branch来支配。
29.下列有关桡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接收臂丛上、中、下干分支,故组成神经C5~T1皆有 (B)桡神经通过肱骨上1/3后表面,导致骨折时易波及受伤 (C)桡神经高位受伤,肘关节以上、以下所有关节伸直动作皆受影响 (D)桡神经支配前臂、手背、手指背部皮肤,故指甲炎麻醉时要麻醉桡神经 (E)桡神经在手背没有任何肌肉支,故背侧骨间肌不由其支配。 解析:ABE明显正确。C桡神经高位受伤,导致上肢伸肌完全瘫痪,所以肘关节以上以下关节伸直动作皆受影响。D桡神经深支支配前臂伸肌侧所有肌肉,浅支支配手背桡侧3指半皮肤,故D选项不正确 可见课本349页手部皮肤的神经分布。
30.下列有关腰丛的叙述,错误者为: (A)T12肋下神经通常也算腰丛组成神经 (B)支配腰部肚脐周围皮肤感觉 (C)不支配下腹部腹前壁肌肉 (D)支配外生殖器官皮肤感觉 (E)膝盖以下小腿肌肉不由腰丛支配。 解析:A.腰丛T12,L1,2,3,4。 B.肚脐周围皮肤感觉由T9,T10支配 。 C.MJ腹前壁其实是胸神经(T spinal n.),那腰神经呢?(à支配下肢去了…) 胸神经上半(T1~T6)支配胸前壁、下半(T7~T12)支配腹前壁,分界点就是xiphoid process (剑突) D.腰丛皮枝L1分布区支配外阴皮肤。 E.小腿肌肉骶丛支配
31.下列有关骶丛的叙述,错误者为: (A)骶丛包含来自L5分支加入 (B)S2~S4发出GVE副交感神经 (C)S2~S4发出GSE阴部神经 (D)臀部注射选屁股外上方皮肤是因此处脂肪厚,且脂肪下深层是肥厚的臀大肌,可防止刺伤坐骨神经 (E)坐骨神经痛如果发生在足跟刺痛,通常是因L5分支受椎间盘凸出压迫所致。 解析:A.骶丛由来自腰骶干和所有骶、尾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由第四神经前支部分纤维和第五神经前支的所有纤维合成。(课本P354) B.骶部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见课本P381) D.通常由坐骨神经(梨状肌)下缘穿出(坐骨大孔)进入臀区深层。往外、下行于(臀大肌)深层。(臀区皮下注射需避开,改注射臀外上象限,即臀中、小肌区。所以D错误。 E.坐骨神经痛 1.椎间盘凸出,压迫神经根. 2.L5腰椎上(L4-5)、下(L5-S1)造成不同位置皮肤针刺痛感(L5-S1压迫,明显感觉足跟刺痛,造成走路困难;L4-5小腿外侧皮肤刺痛.所以E选项正确
32.脑神经功能众多,但不包含下列哪一项A.SSE B.SSA C.GVE D.SVE E.SVA Ø 在脑神经中,含有SSA,SVA,SVE,GSA,GSE,GVA,GVE,不包括SSE
33、下列神经节中哪一样没有GSA? A、脊神经节 B、CN.Ⅴ三叉神经节 C、CN.Ⅶ膝状神经节 D、CN.Ⅸ上神经节 E、CN.Ⅹ上神经节 解析:CN.Ⅶ膝状神经节是味觉SVA,原因是CN.ⅦGSA借道CN.Ⅹ迷走神经耳郭支,经由CN.Ⅹ传回脑干。 脊神经节内含假单极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CN.Ⅴ三叉神经节相当于脊神经的后跟神经节,CN.Ⅴ1和CN.Ⅴ2 位纯GSA,CN.Ⅴ为GSA+GVE;假单极神经元型式的一般躯体感觉(GSA)神经元,细胞体位于CN.Ⅸ上神经节。
34.下列头骨孔洞中,何处没有脑神经通过? (A)圆孔 (B)枕骨大孔 (C)门齿孔 (D)茎乳孔 (E)盲孔 解析:A.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B.CN.XII ;CN.XI ;CN.X C.又叫切牙孔,鼻腭神经 D.面神经 E.盲孔位于颅前窝,导静脉借此通过汇入上矢状窦
35.CN.I嗅神经是指下列那一段? (A)鼻腔顶嗅黏膜 (B)穿经筛板 (C)嗅球 (D)嗅束 (E)内/外侧嗅纹。 解析:嗅神经属于特殊内脏感觉的纯感觉神经,起自鼻腔顶部上鼻甲和鼻中隔里嗅觉黏膜内德嗅细胞的有髓鞘轴突,鼻腔顶嗅黏膜是嗅神经的起点,但不是嗅神经,故A错误,这些神经轴突集合成嗅丝构成嗅神经,嗅神经向上穿过筛骨筛板的嗅小孔进入颅前窝,故B正确,嗅神经终止于前脑额叶底部的嗅球,注意这里的嗅球属于大脑的一部分,不是嗅神经,故C不正确,而嗅束是嗅球里的丛状细胞和僧帽细胞形成的,向后进入初级嗅觉皮质,故D也不正确,嗅球位于前颅底,是嗅觉通路的第一中转站。嗅球内的僧帽细胞、丛状细胞的轴突纤维组成嗅束,走行于两侧嗅沟的表面。嗅束分为外侧嗅纹和内侧嗅纹,外侧嗅纹进入梨状皮层,部分纤维外侧嗅束是脊椎动物主要嗅神经通路的一部分。故内外侧嗅束也属于大脑的一部分,不属于嗅神经,故E错误。
36.右侧大脑可接受何处影像? (A)右眼外侧视野 (B)右眼经视交叉传来的影像 (C)左眼内侧视野 (D)双眼右侧视野 (E)左眼经视交叉传来的影像。 解析:右侧大脑可以看到双眼左侧(右眼内侧,左眼外侧)的视野影像,双眼靠外侧的视野影像交叉到对侧大脑。A、C、D错误,右侧大脑可接受左眼经视交叉传来的影像和右眼不经过交叉传来的影像,B错误。
37.当你在医院观看脑干CT(计算机断层)影像,下列何处切面和眼球运动最无关? (A)延髓下部 (B)脑桥下部 (C)中脑下丘切面 (D)中脑上丘切面 (E)上丘-间脑交界。 解析:动眼神经的GSE运动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核,GVE运动纤维起自动眼神经副核,两者合并为CN.III动眼神经由中脑前方左/右大脑脚之间的脚间窝发出,所以说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因此在A、B、C、D、E选项当中只有“(A)延髓下部”离中脑上丘最远,故与眼球运动最无关。 Ø 眼球运动的神经核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 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高度; 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高度。
38.颅窝底垂体窝旁,直接穿经海绵窦内部的脑神经是: (A)CN.III(B)CN.IV (C)CN.V1 (D)CN.V2 (E)CN.VI。 解析:展神经(cnvi)自脑桥延髓沟中线两侧出脑,前行至颞骨岩部尖端,穿入海绵窦 Ø 动眼神经由中脑脚间窝出脑,紧贴小脑幕切迹和后床突侧面前行进于海绵窦外侧壁上部 Ø 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同样是经过海绵窦外侧壁
39.下列神经核所发出的纤维何者不会交叉到对侧? (A)红核:红核脊髓束 (B)丘脑腹后核 (C)薄束核 (D)腹侧耳蜗核 (E)三叉神经脑桥核。 解析:A.红核大细胞部可视为类似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发出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s, UMNs)构成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tract, RuST),经被盖腹侧交叉(ventral tegmental decussion)交叉到对侧下行 C.薄束核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中下部向腹侧绕过中央灰质外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越过中线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D.蜗神经核分为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发出的听觉二级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组成一横穿内侧丘系的带状纤维束,越过中此案交叉到对侧被盖部的前外侧。 E.三叉神经脑桥核(相当于延髓薄束核+楔束核)发出次级GSA纤维交叉到对侧后,加入TTT共同组成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TL)(=精细GSA+警告/保护GSA)
40.下列头骨孔洞何者没有三叉神分支通过? (A)蝶腭孔 (B)筛前孔 (C)眶下孔 (D)棘孔 (E)视神经管。 解析: (A)蝶腭孔:上颌神经会通过,蝶腭神经是三叉神经上颌支的分支。 (B)筛前孔:内含筛前神经,其为为三叉神经眼支的终末分支 (C)眶下孔:上颌神经最后穿出眶下孔到达面部 (D)棘孔:下颌神经会通过 (E)视神经管:是视神经通过的
41.下列有关于岩大神经的叙述,正确者为: (A)面神经穿出茎乳孔后发出 (B)含有GVE, SVA成分但不含GSA成分 (C)穿经中耳鼓室 (D)经圆孔进入翼腭窝 (E)经棘孔穿出颅外进入颞下窝,再去往翼腭窝。 解析:A.岩大神经是面神经在膝神经节处发出 C.鼓索、岩小神经穿经中耳鼓室 D、E.经翼管进入翼腭窝 Ø 岩大神经于膝状神经节处先离开面神经,向前穿经颞骨岩状部于颅后窝-颅中窝交界处的岩大神经裂口穿出颞骨。继续沿着颅底岩大神经沟向前,进入蝶骨大翼的翼管,在此管内和交感节后纤维的岩深神经相混合,改称为翼管神经,由后向前到达翼腭窝内的副交感翼腭神经节 Ø 在面神经管内,膨大的geniculate ganglion (膝状神经节)分出greater petrosal n.(岩大神经)(GVE),主干则往下,继续分出chorda tympani (鼓索)(GVE, SVA)穿经中耳鼓室。面神经主干(SVE, GSA)往下由stylomastoid foramen(茎乳孔)穿出颈骨,穿进parotid gland(腮腺)形成终末五大分支。
42.下列有关鼓索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含GVE, SVA纤维,伴行中间神经离开脑干 (B)由膝状神经节处离开CN.VII主干 (C)与CN.IX副交感神经相同,都会穿入中耳鼓室内 (D)穿出颅底部时位于下颌窝后缘岩鼓裂 (E)伴行CN.V3舌神经去到舌根处。 岩大神经于膝状神经节处先离开面神经,向前穿经颞骨岩状部于颅后窝-颅中窝交界处的岩大神经裂口穿出颞骨。继续沿着颅底岩大神经沟向前,进入蝶骨大翼的翼管,由后向前到达翼腭窝内的副交感翼腭神经节。岩大神经属副交感神经,不含GSA成分
43.下列有关于前庭脊髓束的叙述,正确者为: (A)不用经由大脑运动皮质,直接由前庭核发出下行上运动神经元 (B)双侧支配躯干伸肌 (C)支配对侧颈部肌肉 (D)经由内侧纵束上行投射 (E)协助网状脊髓束,共同控制屈肌的肌肉紧张度。 解析: 前庭脊髓内侧束—双侧下行于内侧纵束内--维持头不倒下/歪斜 前庭脊髓外侧束—同侧下行--脊柱旁伸肌、肢体近端肌肉 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代表演化过程中对伸肌运动系统和躯干平衡、姿势维持控制 Ø 前庭脊髓内侧束(MVesSp)只支配颈部肌肉。
44.下列有关岩小神经的叙述,错误者为: (A)含GVE, SVA纤维,由下神经节离开CN.IX舌咽神经主干 (B)经颈静脉孔前缘鼓室小管向上穿入中耳鼓室 (C)岩小神经由鼓室顶穿出到颅中窝 (D)经岩小神经沟进入卵圆孔向下穿出颅外 (E)神经节贴附CN.V3舌神经,节后纤维顺着舌神经支配唾液腺。 解析∶1、鼓室神经由下神经节离开CN.IX舌咽神经主干,向上经颈静脉孔前缘,颈动静脉孔之间的鼓室小管向上穿入中耳鼓室在鼓室内侧壁与交感节后纤维汇合成鼓室丛,形成岩小神经,由鼓室顶岩小神经裂口穿出到颅中窝,经岩小神经沟向前进入卵圆孔,经卵圆孔向下穿出颅外。 2、岩小神经于三叉神经下颌枝主干内侧面形成副交感otic ganglion (耳神经节),otic ganglion发出副交感节后纤维,借道CN.V3下颌神经分支:auriculotemporal n.(耳颞神经)到达邻近脸颊的最大唾液腺:腮腺(parotid gland)支配该腺体分泌。
45.下列神经-肌肉支配关系,错误者为: (A)腭舌肌:CN.X (B)腭帆张肌:CN.V (C)颏舌骨肌:CN.V3 (D)二腹肌后腹:CN.VII(E)茎突咽肌:CN.IX。 解析:A.腭舌肌属于第四咽弓,所以由CN.X支配。 B.腭帆张肌属于第一咽弓,所以由CN.V支配。 C.舌骨下肌群中的颏舌骨肌(geniohyoid)未移到舌骨下方,但仍由颈丛(cervical plexus)支配。 D.二腹肌后腹属于第二咽弓,所以由CN. VII 支配。 E.茎突咽肌属于第三咽弓,所以由CN. IX支配
Ø 下颌神经于颅底穿出卵圆孔(foramen ovale)后先离开支配咀嚼肌、张肌。 a.咀嚼肌支,计有: 颞深神经前/后支:联合支配颞肌 嚼肌神经:支配咬肌 翼外肌神经:支配翼外肌 翼内肌神经:支配翼内肌 b.张肌神经 腭帆张肌神经:支配软腭外侧的腭帆张肌 鼓膜张肌神经:支配中耳鼓室内鼓膜张肌 Ø 下颌神经伴行后部下齿槽神经,在进入下颌孔之前离开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文章分类:
思考作业
|